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典籍 > 正文内容

魏象枢《请吏治以彰公道疏》赏析:选人用人,彰显公道

admin1年前 (2023-11-10)历史典籍175

插画:阿龙



全文字数:23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5分钟



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号庸斋,山西蔚州人(今河北蔚县)。魏象枢仕途大部分时间位列“言官”,他以奏疏为武器,举荐贤良、祛邪扶正、惩贪肃纪、整饬朝纲,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乾隆帝告诫大臣:“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二十三日上呈的《请吏治以彰公道疏》即魏象枢所作名篇。

魏象枢雕像

 主要内容 

“康乾盛世”的开启和维护,首在吏治,吏治之关键则在选人用人,如康熙帝所言“民生安危视吏治,吏治贪廉视督抚”。《请吏治以彰公道疏》就是针对这一重大问题向最高领导提出的建议。奏议共分三节,呈现出“总—分—总”的格局。

提出上书目的。奏议首先指出上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吏治渐坏,公道宜彰,据事直陈,以警将来”,也就是提醒康熙帝,虽处盛世,但选人用人仍存在严重不公现象,应当有人站出来,指出弊端,以图澄清吏治。从此出发,魏象枢鲜明地亮出公道的底线:“进退赏罚,国家之大权;是非可否,天下之公论。”“晋升”和“惩罚”并非督抚大臣的主观随意行为,它有着客观的标准:“廉介者宜举而不宜黜,溺职者宜黜而不宜举,贪酷害民者宜揭参而不宜徇隐。”也就是说,要提拔廉洁奉公官员,罢黜和曝光渎职与贪腐官吏。

列出具体案例。奏议围绕进贤黜恶的标准,分别列出三项具体案例。

一是廉介而口碑良好的陆陇其,考绩时反遭督抚两次参劾,认为陆操行高洁,然而“德有余而才不足”,并以模棱两可的某一具体司法案件为借口,不顾民意,罢黜陆陇其,酿成百姓“万民怨恫,为之罢市”的巨大舆情。
二是镇江知府刘鼎,本来已有严重的渎职前科,然既未戴罪立功,也未痛改前非,无才无德,反而消除案底,“保升苏、松粮道”,也就是不降反升。
三是通过“捐纳”之途晋升绛州知州的曹廷俞,任内“贪如虎狼,敲骨吸髓”,以酷济贪,且犯有命案,引起公愤。然而平阳知府李廷梅,以与民讲和为由,袒护曹廷俞,终使其安然脱身。

重申进言目的。据事直陈三个具体案例,可谓触目惊心,以案说法,到第三节收束全文,重申上奏目的:“鼓励人才、澄清吏治者,惟在赏善罚恶、进贤退不肖耳。”建议“励精图治、激浊扬清”的康熙帝严格要求各地督抚破除积习,以廉介为荐举首要标准,参劾官员时也需参酌民众呼声。前后一贯,水到渠成。

 文章特色 

格式规范,文辞质朴。《请吏治以彰公道疏》属于“疏”,即“奏议”的一种,作为上行文,是国君了解社情政情,决定治国方式的重要参考,也是臣下表达感情、陈述意见和建议的重要工具。由于行文对象限于最高统治者,其独特的身份和权威性,决定了“奏议宜雅”的根本特性。所谓“雅”,包含雅正、古雅和娴雅等,即形式规范、修辞恰切、文气端正。

奏议在中国历史上随时代变迁和最高统治者喜好,多有衍化:有重情感传达的,有重形式规范的,有重铺陈修辞的。到康熙一朝,则特别重视奏议的“正”:形式规范统一、表达庄重端雅。康熙帝要求臣下据实陈述,不假辞色,而且规定一般奏议不超过三百字。

《请吏治以彰公道疏》充分体现了这些要求,于规范格式中,郑重质朴地表达了选人用人、彰显公道的吏治主张。把格式规范做到极致,并非一般的形式主义,而是匠心独具,它彰显出行文主体的执行力和恰到好处的文字驾驭能力。因此,这篇奏议虽“字数逾额”,但规范的格式和朴实的表达,赢得了康熙的重视。不久,命“该部严查议奏”,素不相识的陆陇其获得重用,且成一代名臣;渎职与贪酷的刘鼎和曹廷俞也难逃法网。

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奏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敢于直面现实、提出时代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的担当,也得益于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的行文安排。奏议紧紧围绕选人用人“公道宜彰”的主旨,首先概括指出“进一人、赏一人而天下知劝;退一人、罚一人而天下知惩”的观点,并恰当地引用孔子“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一面陈述己见,一面强调吏治的民本底色,但这终是泛泛而论的“虚”笔,康熙朝“言官”们此类奏议屡见不鲜。要打动“圣心”,获得支持,从而澄清吏治,服务民生,需要独辟蹊径。

这“蹊径”就是“骨鲠事君”的魏象枢突破不敢得罪人的隐晦表达,紧接立意极高的道理之后,直陈正反两方面的具体案例,这是“实”。这种“实”不同于一般参劾奏议,它是“虚”中的“实”,是“吏治”大道理中的“实”,其目的不在弹劾某一具体人物,而是以“实”证“虚”,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不难看出,第三节重申选人用人标准时,虚实相生与点面结合最终有机地嵌合在一起,前后照应,凸显特色,极具说服力。

 治理启示

今天,我们正在用合理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措施,逐步解决《请吏治以彰公道疏》所提出的选人用人“公道不彰”的根本问题,但“荐举必首廉介,参劾必协舆情”的用人标准,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荐举必首廉介。“廉”是中国历史上备受重视的官德之一,康熙帝执政过程中尤其突出。今天,离当年的奏议写作已经过去345年,但其中阐明的道理,并未随历史的烟云而消散。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个别领导干部德行不修、漠视底线、踩踏红线,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说明,正风肃纪、廉洁从政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永远重视的官德。

参劾必协舆情。治国理政,选拔人才,“廉介”固不可少,但关注舆情、体察民心向背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时代的魏象枢从具体语境出发单纯强调“廉”的标准是片面和单一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既要重视“廉介”,也不能忽视才干。在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的征途上,选人用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据《秘书工作》2023年第3期《选人用人  彰显公道——魏象枢〈请吏治以彰公道疏〉欣赏》一文摘编整理,精彩全文欢迎阅读杂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写作助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tdmh.cn/?id=5

标签: 魏象枢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春秋贤相管仲:功成名遂、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