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河西来 | 新时代河西走廊纪行
来源: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向清凯 宋常青
寒冬时节,站在祁连山北麓的巴尔斯雪山上远眺,雄浑的祁连山脉逶迤伸展。祁连山北侧,一条狭长走廊碧空如洗,绵延千里。
草原黄了又绿,戈壁风沙去来,苍茫辽阔和厚重深沉在此交织,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碰撞出一往无前的意蕴。而今,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灿烂足迹,伴着向“新”向“绿”的蓬勃姿态,将经略河西地区的历史智慧及开放发展的新时代气象勾勒出雄健身姿。
这是1月22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境内的巴尔斯雪山上拍摄的祁连山脉及河西走廊景象。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这里,是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廊道之一。
这一位于中国陆地版图西北部的狭长地带,因祁连山和沙漠南北包夹而形成,东西则贯通近千公里,形似长廊,连接起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因地处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因为特殊的地理区位,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廊道。从张骞凿空西域、西汉中央政府“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阳关、玉门关)始,河西走廊在陆权时代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长廊承东启西,对促进亚欧大陆文明交融、经贸往来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中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深远。
在这里,干旱、湿润并存的自然之力,超越民族、时代的人类力量,以及两千年来世界文明对交流、和平的共同追求,造就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这既是一条地理通道,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
这是1月22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拍摄的祁连山北麓景象。
这条走廊,纵贯中华文明历史。在中华文明的数千年历程中,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和走向繁盛的光辉与曲折的历程。岁月如沙,夕阳西下。微凉晚风中,阳关遗址周边的光线开始昏暗。恍惚间,仿佛看到西出长安的使团、商队翻越乌鞘岭,带着一身风尘,在阳关交互过往,喧闹声穿越历史随风而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交汇、交融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潮流秉持着区域合作精神,共建国家的福祉不断增进。这是一条石窟星罗棋布的走廊。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榆林窟等为代表的河西走廊石窟群,像珍珠一样洒满千里长廊,与大漠戈壁上空的璀璨星光交相辉映。与石窟相伴生的,还有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为代表的大量历史遗存,千百年来虽朔风如刀却余韵徐来,经久不坠。而今,“技术+创意”的融合,使河西走廊上的许多文物火爆“出圈”。莫高窟向新而兴,让敦煌学“绝学”成“显学”,敦煌元素化身“元宇宙”,用数字技术将东方之美变为世界之美;一座座新的“文旅地标”,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扎根百姓,在烟火气中赓续文明香火,用千年回响,向世界彰显东方魅力。这是1月22日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拍摄的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河西走廊的存在,维系着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河西走廊形成了除海洋外众多地形地貌荟萃的奇观。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与内陆河石羊河、疏勒河一起,在河西走廊腹地滋养起一片片绿洲,在走廊内以片状、带状星罗棋布。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中蓬勃发展,风机悠悠转动,太阳能板反射阳光。因为独特的地理区位,河西走廊也成为我国西北公路铁路、西电东送(清洁能源)、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重要战略通道。这是一条民族团结和文明互鉴的走廊。嵌入西北的甘肃省形如一柄玉如意,连通青、新、内蒙古等多个西北省区。古往今来,众多民族在此交往交融、和睦共居。两千多年间,丝绸、瓷器、香料、种子、茶叶等货物和文化、技术,经过河西走廊往来交换、传播。如今,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呼啸来往,河西走廊对外交流交往正逐渐重现千年前“商旅往来、无有停绝”之盛事。这里也成为促进东西文明对话、加强中外交流的独特舞台。敦煌文博会搭建起交流互鉴的新平台,治沙抗旱的“中国方案”从这里走向世界,见证新西兰和中国友谊的培黎学校在这里续写传奇。最新数字表明,2023年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肃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元,占同期甘肃外贸总值的74.6%。这是1月22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拍摄的马蹄寺石窟群——北寺石窟景象。
这也是一条见证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历程的走廊。祁连山的高山上,丰厚的永久积雪和2680多条冰川,带来清澈的雪水,滋养着河西走廊中的绿洲,支撑起“河西殷富”。依靠各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的赋能,河西走廊从汉代移民屯田逐步形成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换,荒凉的大漠戈壁展现勃勃生机,来自南方的水果等作物也在河西走廊扎根生长。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河西走廊找到了现代农业这一契合点。这还是一条文化自信的走廊。汉代“列四郡”“据两关”以降,张骞、霍去病、玄奘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隋朝统治者西巡河西走廊,召开“万国集会”,开世界博览会之先河。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中的元素在此融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萌发,用守正创新对“中国智慧”进行再创造,不同阶段、不同国别的文化再次进行有效“对话”,使得世界不断认识中国,中国不断拥抱世界。这是1月22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拍摄的祁连山北麓冬日景象。
随着世界进入海洋文明,海上丝绸之路崛起,陆上丝路逐渐没落,其咽喉所在的河西走廊,曾从喧闹转为平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西走廊迅速扭转著名记者范长江笔下凋敝、混乱的局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派生机勃勃。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让这条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通道,重新走进世界视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是1月22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境内拍摄的祁连山北麓的巴尔斯雪山。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关键区位,河西走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展现出了更多特殊意义和历史价值、现实价值。长廊漫漫千里,见证伟大变革;吉光片羽间,窥见中华文明光辉发展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河西走廊很短,在辽阔的世界版图中仅仅近千公里;河西走廊又很长,长到贯穿千年,联通过去、现在与未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新时代河西走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将再奏华彩乐章。